中西醫聯手並進掌握PAC(腦中風)患者的實際案例 -銀針下的小宇宙II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,預估2020年前腦中風會是全球死因的第二名,鑑於全球人口快速老化,我國健保署在2014年推出PAC服務試辦計畫。所謂PAC,急性期後照護(Post-Acute Care)源自美國,係指住院病人急性期過後身體仍有功能缺損,若屬於可復原的疾病,但仍有照護上的需求,出院後安排入住合作的社區醫院,以避免發生再住院的情形,此為一種銜接出院與返家的治療模式;譬如腦中風、脊髓損傷、人工關節置換術後…等。 腦中風在世界各國都是造成長期失能比例最高,臨床上可分為缺血性與出血性腦中風,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發病率增加,根據流行病學調查,腦中風發病的季節在秋冬時為最高,其誘發因素有氣候變化、工作壓力大、酗酒、抽菸、高熱量飲食、運動量少、熬夜等不健康生活方式;在傳統醫學的觀點,腦中風患者因氣血虧虛;與心肝腎三臟腑陰陽失調,加上憂思惱怒、飲酒飽食、勞累、外邪侵襲導致氣血運行受阻。 以下為案例簡介:一位耳順之年男性因勞累所致,於105年12月初次發生腦中風,導致右側口眼歪斜肢體無力偏癱,活動及語言艱澀,上述症狀乃因中風後正氣虧虛,氣虛血滯,脈絡瘀阻所致,因此